某某环保资源

历史深处的一缕酒香(洛阳饮食文洛阳结婚用酒化⑦)

发表时间:2021/4/28  浏览次数:418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  春节一天天近了,很多洛阳人已开始盘算,这个假期要赴几个“酒场儿”,与哪些人一醉方休。我虽不善饮,却也能看出在他们的心目中,喝酒比吃饭重要得多。 这也难怪,洛阳本是中国酒文化的发源地,自夏朝杜康在这里酿酒开始,历代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,这都是今天洛阳人喝酒的“底气”。如今写饮食文化,不妨讲一些洛阳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故事。

  别以为它俗,“民以食为天”,它可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,在关键时刻甚至影响着历史走向。从远古时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人们饱食之后寻找饮食文化之源,目光最终总要落在洛阳。

  有时候觉得,人类在发明了酒这种特殊饮料后,就成了好奇的孩子:总是跃跃欲试地想要和它比个高下,最终却往往身不由己地被它控制。但即使这次吃了亏,下次还要接着来,乐此不疲。洛阳结婚用酒这个游戏是如此有趣,以至于历代统治者对此也毫无办法,感觉它像一块烫手的山芋。

  而关于酒的起源,还要从洛阳说起。西晋人江统在《酒诰》中记载:“酒之所兴,肇自上皇,或云仪狄,一曰杜康。洛阳结婚用酒有饭不尽,委余空桑,郁结成味,久蓄气芳。本出于此,不由奇方。”这里提到了造酒业的两位鼻祖,一位是仪狄,一位是杜康。

  相传仪狄是大禹的臣子,曾在洛阳造酒献给大禹。大禹品尝之后,觉得十分醇美,不由得忧心忡忡地说:“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!”从此疏远了仪狄。

  洛阳餐饮文化知名策划人郑贞富先生说,其实仪狄所造的酒只是酒酿,由江米发酵而成,相当于现在的米酒。夏朝第五位帝王少康在汝阳始做秫酒,为我国后来的白酒制造业打下了基础。因少康又名杜康,后来杜康就成了美酒的代名词。

  大禹的担心不无道理,夏、商两代饮酒风气很盛,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曾出土大量酒器,其中就包括号称“天下第一爵”的青铜爵。商代酿酒业更加发达,还出现了“长勺氏”“尾勺氏”等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。有酒有肉有美女,君王们开始耽于享乐,结果大好江山被轻易断送,夏亡了,商也亡了。

  周公定鼎洛阳后,吸取前朝教训,狠煞饮酒之风。他制定了严格的饮酒礼仪,严禁“群饮”,违者处死,并把酒的用途限制在祭祀上。人们见多贪一口酒就能引来杀身之祸,才不得已放下了这个心头之好。不过根据《论语》中“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”及《诗经》中“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”等记载,可以看出当时老年人很受优待,是享有饮酒特权的。

  西周时为了节制人们饮酒,还发明了酒令,并设酒官进行监督,不准人们饮酒过度,以免有失礼仪。然而,到了战国初期,洛阳结婚用酒酒令的作用就完全反过来,变成了劝酒,人们开始在觥筹交错中享受着另一种洒脱的人生。

  当然,众人一旦开怀畅饮,消耗的粮食是惊人的,国家很快就吃不消了。洛阳结婚用酒秦汉时期,统治者不得不站出来颁布禁酒令,要求臣民从大局出发,以减少五谷消耗。人们对不能随心所欲地饮酒作乐十分不满,想出各种办法进行对抗。东汉末年,孔融就在洛阳与曹操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。

  当时曹操推行禁酒令,没有明说是因为粮食不够,而是想出了另一个理由:“饮酒丧德,要正世风。”学富五车的孔融当即反驳:“古圣贤也多爱饮酒,比如孔子,难道能说他是无德之人?”曹操又说夏桀、商纣都是因为贪杯而丢了天下,孔融又说:“夏桀、商纣还因妇人而丢天下了呢,难道你也要禁止人们结婚?”曹操被说得哑口无言。

  其实,如果曹操当时直接说因为战乱不断,洛阳结婚用酒民不聊生,为节省粮食才颁布禁酒令,大概人们更容易接受,孔融也就不会和他辩论了。他没有这样说,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爱饮酒的人,他禁酒的决心并不坚定。也正因此,那句“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”才得以流传至今。

  到魏晋时,不再施行禁酒令,洛阳的酒市一片繁荣,不少人家还自酿自饮。但是,黑暗的社会现实已使人们不再把饮酒当作一种享乐,那些洛阳街头的名士嗜酒如命,为的只是宣泄心中无尽的悲伤。比如“竹林七贤”中的嵇康、阮籍、洛阳结婚用酒刘伶等,皆“纵酒昏酣,遗落世事”,洛阳结婚用酒只不过别人看他们醉得不省人事,只有他们知道自己其实很清醒。

  古人饮酒,本来讲究的是养生,因此提出了“酒戒酸,戒独,戒生,戒狠暴,戒冷”等要求,并强调轻酌慢饮、空腹勿饮,把“美酒饮教微醉后”作为至高享受。但今天的人们到了酒桌上,最喜欢说的是“干杯”,似乎大口喝酒才算豪爽,不把人灌晕几个就不能证明自己好客。

  西晋时,大富豪石崇在洛阳金谷涧中建了一个别墅,就是金谷园。他在这里堆满奇珍异宝,惹得很多人眼红,但想和他斗富的人都输得很惨,这让石崇变得更加骄横。他邀请别人前来参加宴会,总让年轻貌美的歌女上前劝酒,并立下一个规矩:如果客人不喝歌女劝的酒,就把歌女杀掉。

  有一次,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一起应邀前来。王导平时就不会喝酒,但他心肠好,担心歌女因自己而被杀,只好硬着头皮喝了几杯,结果烂醉如泥。王敦可不吃这一套,他说不喝就不喝,眼看着石崇一连杀了三个歌女,他也不肯改变主意。洛阳结婚用酒事后王导责备他,王敦不以为然地说:“他杀自己的人,与你有何干系?”

  后来,强行劝酒之风就流传了下来,直至今天。除此之外,罚酒三杯的典故也出自石崇在金谷园中的酒席。他曾在《金谷诗序》中写到一次宴请宾客,席间“鼓吹递奏。遂各赋诗以叙中怀,或不能者,罚酒三斗”。也就是说,席上即兴赋诗,谁要赋诗不成就罚他喝酒。后来,“三斗”就用来泛指酒席上的罚酒之数。李白在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中道:“如诗不成,洛阳结婚用酒罚依金谷酒数。”清人陈忱在《水浒后传》第四十回中也说:“诸位中有能诗的,各自做来;如不能者,罚依金谷酒数。”

  当然,石崇罚酒的斗,容量是比较大的,酒量不行的客人恐怕一下就要被罚到桌子下面去了。隋唐以后的酒杯比较小,李白和陈忱所说的“金谷酒数”,也就是象征性的三小杯,一般人还能禁得住。

  关于酒器的演变,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。前几天,我到涧西区南昌路一家民营银器博物馆参观,发现里面有几件很漂亮的酒器,比如汉代的双耳酒杯、明代的龙凤酒壶等。这些酒杯、酒壶中盛过的美酒早已不在,那缕酒香却依然保留在历史深处。
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批发热线:150 3636 4108


批发热线:150 3636 4108


批发热线:150 3636 4108